11月20日,由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江苏省科协和苏州市政府联合主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苏州市科协和太仓市政府承办的2023中德智能制造论坛在太仓举办,为中德两国制造业提供经验交流与技术合作的平台,打造国际智能制造的合作典范。
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主任苏小军,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秘书长张彦敏,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陆大明,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产教融合联盟理事长、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石勇,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千目,省科协二级巡视员、国际部部长吕家勇,苏州市科协主席、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路建美,苏州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程波,国际介科学组织副理事长沙和伟,欧洲技术转移联合会主席张毅,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柳智贤,太仓市委副书记徐志强、副市长张展,以及来自中德智能制造领域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代表等超200人出席活动。 20日下午,举办了中德产教融合共育智能制造人才平行分论坛,中天互联受邀参会,总经理时宗胜与中德智能制造领域专家,共同交流探讨在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中德共同关注的产教融合培养智能制造人才的实践与思考、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发展现状与趋势和中德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前景等问题。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要求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产教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能够将产业界和学术界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有利于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时宗胜表示,推进智能制造人才建设,首先需要着力培养三方面人才:一是高技术人才,要培养掌握制造技术,熟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精通智能制造技术的高技术人才;二是高技能人才,要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进行高级工程技术活动,对智能制造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开发、应用和维护的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三是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智能制造管理人才,能够对企业的智能制造项目进行有效规划、组织、协调、控制和优化,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直以来,中天互联致力于产学研融合与人才培养,积极探索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为技术依托、产业化为目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机制。下一步,中天互联将整合各界资源,发挥各方优势,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打造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