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0年来,互联网从面向科学研究的专业网络服务演变为连接普罗大众的全球数字基础设施,极大促进了知识传播和创新创意释放,进而深刻变革了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方式。截至2022年,全球互联网网民数达到53亿,近2/3人口在线,要实现另外1/3人口的连接,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而另外一方面,更大的互联世界已经打开,如果能在人的全面连接基础上扩展至万物互联,打通物理世界和数字空间,其引发的指数型连接增长和形成的对物理世界深刻洞察,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机遇。
实现这一目标无疑需要很多的技术、产业和社会条件,而其中一个基础性问题是面向人人连接的互联网体系能否适应万物互联的需要。中国是最早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的国家之一,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有幸在此领域较早开展相应的探索与研究,对面向万物互联的网络能力和技术体系进行了研究布局,并意识到拓展和重构网络空间的基础资源和服务体系是实现这一宏大愿景必须考虑的问题,而标识解析体系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十余年前,全球兴起的工业互联网浪潮,使万物互联成为实现工业和实体经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所必需的技术底座,也使万物互联有了明确和大规模的需求,发展方向逐步清晰。为把握技术产业革命的发展机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联合产业界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对工业互联网和万物互联的发展愿景及技术路线形成了基本共识。2018年,为深入贯彻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也为更好推动万物互联这一愿景的落地实现,我们成立了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工物所),推动打造面向“万物互联智能世界”的网络空间基础资源和服务体系,从技术研发、功能设计、系统建设等各个方面系统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发展演进,探索与实践迄今已近5年。 五年来,工物所不断深入学习、研究、理解网络标识在互联网尤其是工业互联网发展中的角色与价值,快速组建专业团队,推动标识工作实现了突破性发展。在工信部指导下,通过在东(上海)西(重庆)南(广州)北(北京)中(武汉)建设5大国家顶级节点和南京、成都灾备节点,实现了工业互联网标识自主核心服务网络的布局,并于2019年开始向社会提供稳定开放的标识解析服务。目前标识解析服务网络已经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接入企业超过24万家,形成了涵盖产品、企业、园区、产业链供应链的丰富应用场景,“用标识”已经成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2020年启动建设的“星火·链网”工程,是对分布式标识(DID)和区块链作为基础设施发展的创新探索,目前“星火·链网”已经在国内形成广泛的生态覆盖,并联合多家大型跨境企业开展国际化业务,服务于跨境贸易和跨境产品体系化认证等。同时,工物所还建设运行了国内最大的互联网顶级域名全生命周期托管平台,已服务于全球93个顶级域名,包括为中国境内注册的.com/.net域名提供数据托管服务。围绕标识开展的实践探索,对促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和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推进万物互联并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具有基础且长远的意义。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2035年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把握新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以信息化驱动支撑新型工业化和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我国的重大战略选择,而工业互联网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将担负更大的使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往开来,希望工物所深刻领悟应担负的历史责任,心怀国之大者、奋进伟大征程,紧紧围绕工业互联网助力新型工业化的使命任务,“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悔选择”,守正创新,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以更高目标、更严要求和更快速度,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和“星火·链网”的技术创新、设施布局、产业落地和应用赋能,为实现“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打造安全可信的基础资源服务设施,在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工联网ii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