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在“赛迪问道数字转型”的研究基础上,赛迪研究院信软所数字化转型课题组聚焦“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型工业化”主题组织开展了系统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成果,并联合工业互联网世界编辑部推出“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型工业化系列谈”内容。
课题组梳理了数字化转型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分析了数字化转型、新型工业化的演进历程与内涵特征,总结了全球主要国家以数字化推进工业化发展的典型实践及主要特点,审视了我国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成效与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技术引擎、要素体系、生产方式、组织形态、产业体系、发展要求、治理模式七个维度提出了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总体策略,并围绕重点行业提出具体路径,为进一步制定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最大限度释放数字化转型对新型工业化的放大、叠加和倍增效应提供依据。本期聚焦在新型工业化的演进历程和内涵特征方面。
文|赛迪研究院信软所数字化转型课题组 鲁金萍
关于新型工业化的演进历程和内涵特征,课题组认为,自2002年提出以来,新型工业化共经历三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有所不同,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型工业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工业化的规律性认识,为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新形势下,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提推进新型工业化,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型工业化,而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工业化。
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经历三个主要阶段
新型工业化概念始于2002年党的十六大,此后该概念在党和政府文件中多次体现,十七大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八大提出要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十九大提出要推动“新四化”同步发展,二十大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一)党的十六大和党的十七大(2002-2011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工业化发展势头强劲,工业总量增长迅猛,煤炭、水泥、钢材、发电等重工产品,家电、服装、自行车等轻工产品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工业产品仍存在人均规模不大、档次不高的问题;工业内部仍存在结构欠合理、技术欠发达、规模不经济、能源利用不高效、环境不友好,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此外,我国的城镇化率不高,与工业化发展进程不匹配。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们的工业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为了改变传统工业化的老思路,不断增强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化水平和质量,加快工业化进程。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向依靠一二三产协同带动转变,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这个时期新型工业化的“新”是与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相比较而言的,其“新”就在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等,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的工业化。发达国家走的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道路,而中国走的是边工业化边信息化的道路,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加快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发达国家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多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走的是“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而我们提出的新型工业化,要构建生态-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复合系统,走生态效益型的经济增长之路。
——以人为本的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更加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不可避免地出现机器换人导致失业问题。而我国推行的新型工业化是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有机结合的工业化,要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扩大就业,增加劳动者福利。
(二)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九大初期(2012-2018年)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型工业化发展,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到了战略和全局高度,并密集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我国工业经济结构得以大幅转型、优化和升级,工业经济发展加快由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工业化建设取得突出成效。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相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要求,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8%,美国的这一比例高达80%。从产业内部结构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足20%,而欧洲生产性服务业占比高达40%,美国更是超过50%。
制造业产业高端化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发展程度不足,钢铁、化工等传统行业的低水平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二是“四化同步发展”的态势仍不理想。其中,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深度不够,城镇化步伐难以适应工业化发展需求,农业现代化落后于工业,工农业发展失衡。三是区域间工业化发展水平差异大。当前,北上广深等头部城市已步入后工业化阶段,东部沿海省份基本处于工业化后期,但大部分中西部省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差距较为明显。此外,城乡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问题也较为突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瓶颈问题,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方向路径、评价标准做出了新的调整与优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这个时期新型工业化的“新”就体现在,将工业发展本身拓展至工业化阶段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且更加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四化”协同和区域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型工业化就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同推动、融合发展的工业化,也是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的工业化。
——加快“四化”协同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不仅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也要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进而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工业化。
——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就是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工业化。
(三)党的十九大中期以来(2019年至今)
全球化浪潮的逆转促使西方国家认识到“脱实向虚”“制造业空心化”的严重弊端,开始推动“再工业化”战略,加速先进制造业的回流,采取关键技术保护等举措,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带来深刻影响。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也影响了全球产业合作格局,促使重构产业链纵向分工趋短、横向分工区域化聚集特点凸显,加剧了全球产业链面临的“断链”和“短链”风险。
为进一步提升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赋能作用,有效应对逆全球化及其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强调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在关键时刻不掉链子。强调要更加努力地发展自主科技,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强调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既用好全球市场和资源发展自己,又推动世界共同发展。强调要把高质量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等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强调要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着力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这个阶段新型工业化的“新”主要体现在,要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将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工业化始终,且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二、新型工业化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工业化
(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就是要摆脱传统发展路径,注重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应用,通过科技创新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中国制造整体技术水平和“含金量”“含新量”,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工业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结构高端化合理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
(二)协调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推进新型工业化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宏观来看,新型工业化要求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四化”同步发展,也要求区域协调发展。从微观来看,要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共同推进数字化转型,促进全产业链发展。
(三)绿色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就是要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难得机遇,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开发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建设绿色园区和工厂,打造绿色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实现工业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四)开放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推进新型工业化就是要提升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打造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加快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五)共享是新型工业化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推进新型工业化就是要深化利益分配机制改革,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促进产业间、要素间形成更加公平的收益分配机制。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六)安全是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新型工业化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更加纷繁复杂,必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不仅要构建安全可靠的产业基础,打造自立自强的创新体系和富有韧性的产业链条,还要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中国的产业体系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应多措并举,在开放合作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赛迪问道数字化转型(十九))
来源:工业互联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