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没有人记得起来,是柯达研制的第一台数码相机,也根本不知道这样的技术是从哪里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在2021天津智能大会开幕式做主题演讲时,谈到了他对于如今技术创新的看法,“大家看到的是现在哪家企业在市场上占了多少份额,但那不是技术创新,这是每个技术创新人都要反思的事情。”
谈到技术创新,王坚讲到了波音727研制的故事:那时没有电脑,没有便捷的电子化办公。当时所有的设计图纸都是纸质的,图纸之间的交换,都需要有人开车在办公楼间传递,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波音747从1964年开始研制、1969年完成首飞、1970年投入商用,只花了5年时间。
人类第一次提出登月是1961年,真正踏上月球只用了8年。王坚在2017年举办的全球人工智能高峰论坛上曾经说过,城市大脑可能是下一个十年的“登月计划”,除了技术挑战、应用难度以外,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因素。在王坚看来,如今,企业的市场规模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但是市占率并不能说明一家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成就。
“城市大脑是我第一次作为一个志愿者,通过非企业行为做技术创新,城市大脑技术创新的根本出发点是改变我们对城市的认识。”王坚指出。大家普遍对城市的认识是按行业、按部门进行的。但是城市是极其碎片化的,城市大脑对城市最基本的理解是,城市需要有一个整体,如果城市不是一个整体,是不会高效运行的。当一辆高铁驶入一个城市,这个城市的运营者是没有机会及时准确地知道,有多少人进入这个城市的。“设想一下,一个城市怎么能够更好地配备公共交通资源来为城市服务?城市大脑做的是怎么用城市在数字化时代的最宝贵的资源——数据资源,来优化整个公共资源的使用,这让我们有机会重新认识一座城。”王坚说道。
王坚表示,城市大脑的的范围、意义在不同城市是不一样的,每个城市都有可以相互学习和帮助之处。杭州城市大脑从交通出发,持续升级交通智慧治理;天津的城市大脑接入“疫苗接种”“民生直达”等场景,创造出非常有特色的城市治理场景;不仅是大城市,城市大脑在小城市也一样有的放矢,比如在云南省普洱市,城市大脑推出了便捷就医、便捷泊车、智慧监管、智慧林业等契合普洱市城市管理功能的场景。
城市大脑为每一座不同的城市,打造个性化的治理体系,这是城市大脑的技术创新,也是王坚想要做到的技术创新。
编辑丨赵晨
美编丨马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