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的参考架构 I “最后一公里”系列谈之三

2023/3/11 15:59:21

“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是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园区内深度应用的有效渠道,通过各类数据的全面集成和协同联动,加速政府治理模式、企业生产方式深刻变革,驱动产业园区全领域、全环节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引导更多产业园区通过建平台、用平台激发区域数字经济新活力,本报告提出了“1+3+2”的“平台+园区”参考框架,即“1个基础条件(培育主导产业)、3大核心要素(汇聚评估工具集+构建解决方案资源池+打造公共服务平台)、2大机制保障(完善制度建设+创新运营模式)”,为园区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微信图片_20230313155654.png

图1“平台+园区”的“1+3+2”参考框架


(一)发展基础1个主导产业

产业园区具备一个或多个成熟的千亿级主导产业,是大范围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重要基础。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等行业的产业园区具有不同的行业特征、痛点问题和转型趋势,在平台化设计、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化延伸等典型场景落地方面,迫切需要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优化业务流程,推动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商业范式系统变革,实现成本降低、质量优化、效益改善的转型目标。

(二)问题诊断:1套评估工具集

工业互联网平台与产业园区痛点问题的精准耦合,需要依托一套面向制造企业、平台解决方案的评估工具集。一方面,产业园区要面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汇聚多种评估工具,比如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评估、两化融合水平评估、智能制造成熟度评估和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等,帮助企业挖掘实际问题、重点场景和典型需求。另一方面,产业园区要面向平台解决方案汇聚工业PaaS、工业DaaS、工业APP、应用成熟度等专业领域的评估工具,科学衡量解决方案的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不断优化解决方案供给质量。

(三)供需对接:1个解决方案资源池

产业园区要结合评估诊断结果和当地产业特征,构建一个解决方案资源池,引育三类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撑优质解决方案的集中汇聚和精准对接。一是引育跨行业跨领的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汇聚产业侧、政府侧的多维度数据,为产业监测、企业服务等场景提供解决方案。二是引育面向重点行业的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为离散行业提供协同制造、生产管理优化、设备健康管理、产品增值服务、制造能力交易等解决方案,为流程行业提供故障诊断、工艺优化、质量控制、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等解决方案。三是引育面向特定技术领域的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丰富设备上云、能源管理、数字仿真、供应链金融、集采集销等专业领域的解决方案供给体系。

(四)综合赋能:1个公共服务平台

产业园区要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对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赋能作用。一是面向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加速器,基于平台为企业提供评估诊断、备品备件等公共服务,以及面向企业内外典型场景的专业服务,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全面赋能产业数字化。二是面向政府治理决策提供工具箱,基于平台为政府提供安全生产、双碳监测等领域的精准治理数据,以及企业画像、产业地图等详细产业数据,优化政府治理决策体系,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发展效能,有效赋能数字化产业化。

(五)实施保障:完善制度建设

政府部门在政策引导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园区”融合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一是制定总体规划。围绕“平台+园区”,统一发展目标,明确发展路径,凝聚各方优势资源,增强工作合力。二是完善扶持政策。面向“平台+园区”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及时研究出台对应的扶持政策,提高企业方、平台方、园区方的工作热情。三是加大资金支持。整合多方资金资源,采取政府补贴、奖金激励、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平台+园区”的资金支持力度,减轻各方资金压力。

(六)推广应用:创新运营模式

“平台+园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成立专业的运营机构,负责具体事宜协同推进,提高工作效率。一是成立运营机构,专职落实“平台+园区”决策部署,为产业各方提供优质服务,实现平台企业市场拓展和园区企业转型升级的双赢。二是成立产业联盟,汇聚平台企业、制造企业、研究机构等主体,搭建交流合作平台,畅通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对接渠道。三是成立产业基金,完善创业孵化、股权投资、兼并重组等模式,以资金流引领产业资源高效整合,营造良好产业生态,赋能“平台+园区”提速优质。

二、“平台+园区”实施路径

各产业园区要结合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明确重点应用场景,按照“制定规划-组织创建-试点申请-动态评估”的路线图,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产业园区各个领域的融合应用,赋能政府治理模式和企业生产方式变革,全面提升园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一)制定规划:统筹各项资源投

目前,我国大力推进“平台+园区”建设工作,但是诸多园区仍然存在定位不明确、产业特色不突出等诸多问题。因此,产业园区规划对于“平台+园区”的建设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园区后期发展。

一是明确发展目标。园区应以国家级/省级示范园区为目标,着力培育产业基础扎实、发展环境优越、创新活力突出、基础建设完备、应用水平提升、带动效益显著的工业互联网赋能园区,做出实效、做强产业、做大优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制定规划布局。产业园区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的基本理念,结合地方资源优势、特色经济,制定“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发展的路线图,明确园区发展定位、产业发展方向、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政策等。

三是确定实施方案。综合考虑产业园区发展的基础、特点和目标,制定科学完备、节奏合理的工作方案,协调人才、资金等各类资源,集中力量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产业园内的落地应用。

(二)组织创建:系统推进工作实施

以园区发展规划为主线,以平台赋能园区为主攻方向,以“平台+园区”的参考架构为抓手,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进园区建设,有效拓展平台应用场景,构建市场主导、需求牵引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融合发展模式,提升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和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

一是选择运营机构。一方面,通过引入综合性强的“双跨”平台在产业园区成立专业子公司,将成熟的解决方案在产业园区进行市场化普及应用,赋能园区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通过引导特色型专业型平台与本地运营商建立深度合作关系,由平台企业推动产品在园区应用迭代。

二是明确任务分工。地方政府、园区管委会要着力打造园区良好发展生态,平台企业要重点打造一批面向园区痛点的解决方案,用户企业要培育一批平台进园区典型应用方案。各方主体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充分汇聚各方资源,形成“平台+园区”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平台+园区”发展。

三是启动项目实施。结合园区定位和行业特色,分行业、分环节、分步骤,梯次推进“平台+园区”协同发展。以流程行业为主的产业园区,应以安全监管等需求为出发点,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进一步强化园区综合治理水平。以离散行业为主的产业园区,要完善供需对接、集采集销等公共服务机制,加速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园区中的落地应用。

(三)从需试点申请:积极打造品牌标

园区根据自身发展实践,梳理园区数字化转型成效,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示范园区,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产业园区的渗透应用,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新模式。

一是开展成效总结。园区管委会要定期开展任务实施跟踪、建设成效梳理,总结园区优秀实践和先进经验,提炼总结“平台+园区”发展路径,确保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园区各项建设工作的协同推进。

二是组织项目申报。一方面,园区要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应用)和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供给)等国家级试点示范申报。另一方面,园区管委会要鼓励、引导园区内平台企业、用户企业积极参与“专精特新”等试点示范。

三是强化宣传推广。聚焦“平台+园区”发展,通过深度行、现场会等宣传推广活动,强化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产业园区、平台企业之间的交流对接,畅通优质解决方案的供需渠道,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产业园区中的深度应用。

(四)动态评估:迭代优化发展路径

为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园区应该积极开展动态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转、评建结合”,推动平台赋能园区高质量发展。

一是开展评估对标。一方面,园区管委会要积极引导企业基于平台开展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帮助企业找准问题环节和优化方向,帮助企业明确自身定位、引导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对申报试点示范的园区进行监测评估,对成功入选的项目开展动态跟踪和年度排序。

二是制定优化措施。园区通过评估诊断明确园区发展痛点、难点、弱点问题,制定优化措施,不断修正、完善园区及企业数字化转型重点、程度和路径,引导园区数字化转型脱虚向实,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三是升级迭代路径。园区在开展动态评估的基础上,要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园区迭代升级,增强产业链的整合、集聚、辐射效能,提高园区驱动力,推动园区数字化转型由浅入深。


文 | 赛迪研究院信软所工业互联网研究室 张朝 牟华伟

来源:工业互联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