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精神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2023/4/1 10:49:50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目标。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中国特色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中国式现代化才能顺利推进。随着我国制造业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中国工业精神的需求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新时代中国工业精神

在我国,工业精神并非新词。20世纪末就有社科学者提出培育中国工业精神,企业界也相继响起复苏工业精神的呼声。主流观点认为,中国工业精神是“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产生发展,为工业生产活动提供深层次动力和支持的一种社会主导取向和共同价值观”。


历史维度

中国工业精神发轫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工业化伟大实践的各个领域、不同阶段,同时也浸润于全体从业者,内化于各个行业。它是中国工业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的宝贵精神财富。从新中国成立初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到新时期的“实干报国、协同创新”,从大国工匠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到爱国企业家的“勇于创新、诚信守法”,还有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三线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航空报国精神等,中国工业精神在扬与弃中传承民族精神、融入时代内涵,为我国工业化取得举世瞩目成就提供了不竭动力。

进入新时代,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更加注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过往积累传承的优秀工业精神也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创新,如由“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赓续发展而来的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在我国从“制造大国”“网络大国”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中,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也涌现出一批新的发展典范,蕴藏着新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力量,它们共同熔铸形成了新时代中国工业精神。


现实维度

新时代中国工业精神以历史和现实为基础,在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始终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包括了宏观层面的价值取向,也熔铸了产业发展的理念原则,更蕴含着新时代人民的责任担当,内涵十分丰富。

以强国兴邦、兴业富民为根基的爱国情怀,是新时代中国工业精神的核心。爱国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在新时代,爱国被赋予了新的民族目标——国家繁荣、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于情感层面筑牢全体人民的爱国、报国情怀,并使之转化为团结之力、奋斗热情,支撑引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求变求新、攻坚超越为使命的创新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工业精神的底色。近年来,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北斗组网……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引领中国制造业不断攀上新的高度。还有敢开拓、求变革、有远见的企业家在新发展格局中把握经济、技术发展大势,打造出具有整体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中国企业矩阵。

以相互支撑、整体提升为特征的协作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工业精神的鲜明标识。在航空工业领域,C919大型客机就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内22个省、200多家企业、36所高校、近20万产业人员参与研制,“事业一体、标准一样、行动一致、大局为大、大力协同”的精神使得中国配套工业体系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以尊崇法治、信守承诺为底线的诚信准则,是新时代中国工业精神的基本要求。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素养,还关乎新时代中国工业的整体形象。在变局和疫情交织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中国工业需坚持以诚待人、以信为本,全面提升“中国制造”的美誉度和竞争力。

以精益求精、质量至上为追求的工匠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工业精神的内在体现。工匠精神着重体现在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重庆工业博物馆至今保留着一座大烟囱,上面用鲜红大字书写着中国工业建设者的追求——“质量是第一信誉,是企业的生命,是职工的饭碗”。

以独立自主、艰苦奋斗为内核的奋斗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工业精神的行为本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脚踏实地、苦干实干,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新时代,我们还将接续奋斗、不懈奋斗、永远奋斗。


实践维度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工业发展视域下审思中国制造业,“中国制造”依然在全球格局中占据主动位置。但与此同时,中国产品廉价低质形象没有根本改变,中国企业追逐短期利益现象仍然存在,更没有形成能与世界工业强国抗衡的时代精神。

事实上,从“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到“科学求实、相容并蓄”的高铁精神,再到矢志技术创新、追求完美质量、提供专业服务的华为理念,中国并不缺乏自主创新的时代精神和对于中国品牌的价值追求。近年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推动下,我国围绕弘扬中国工业精神、繁荣发展工业文化方面探索开展了一些工作,从中央到地方都将工业精神、工业文化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但对广大工业企业的渗透率还不高,效果有限,以至于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中国工业精神体系。随着多元文化交融碰撞和冲击,中国工业精神在部分地区、企业还出现内涵弱化、边缘化的趋势。

以“工业精神”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截至2022年10月,中国知网报纸、期刊、学位论文库相关文章仅89篇,人民网报道74篇,新华网报道42篇,远远及不上“工匠精神”(1.57万篇、10745篇、320篇),甚至低于“两弹一星”精神(228篇、1964篇、67篇)。管中窥豹,中国工业精神在我国还未获得社会广泛了解和认同。究其原因,一是尚未有权威机构对中国工业精神做出系统阐释和具体论述,社会对于中国工业精神的整体认知有待深化;二是整个社会尚未形成对制造业的普遍重视,几度兴盛的房地产热、互联网热、金融热让大量经营者对长期发展制造业的耐心、意志不足,甚至出现“脱实向虚”倾向,没有形成崇尚实业、踏实奋斗的社会氛围。

在此背景下,凝练弘扬新时代中国工业精神,并使其成为社会价值的普遍共识和热切追求,已是当前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任务。

微信图片_20230403104914.png


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

新时代中国工业精神孕育于工业领域,又反过来成为中国制造业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力、推动发展的文化滋养、凝聚人才的价值引领和应对大国博弈的坚强利器,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着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


提供精神动力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新形势下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科技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依旧是最大的命门,“卡脖子”的现象仍比较突出。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没有别的出路,必须将关键核心技术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在这方面,我们必须保持恒心和韧劲,坚持新时代中国工业精神中蕴含的爱国奉献、严谨创新、永不言弃,并将其直接内化为工业建设者的价值追求,为攻克技术难关提供持久动力;坚持团结协作、集智攻关,牵引不同行业和岗位的从业者在共同目标下,团结各方力量,集聚广泛智慧,为系统推动工业领域重大项目和重大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催化剂功能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不断厚植物质基础,实现高质量发展。虽然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中心,但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加上长期受高利润虚拟经济的影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氛围已发生很大变化。国家层面要更加重视新时代中国工业精神的弘扬,各级政府部门在制定工业发展战略规划时要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更加尊重工业发展规律、提升工业发展质量,进一步完善创新驱动、质量为先、崇尚实业的体制机制。企业层面要更加注重诚信准则和创新精神,不断提升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塑造和传播新时代中国工业形象。社会层面要形成共同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良好氛围,产生更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发挥引领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人的现代化。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一大批具有现代工业化思维和崇高工业精神的建设者。但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遭遇用工荒,人才流失缺口也逐年扩大。如何让制造业成为年轻人向往的行业?一方面,宣传弘扬新时代中国工业精神中蕴含的爱国、创新、协作、诚信、奉献等价值取向,以及无数在平凡岗位成就伟大事业的榜样示范,激励制造业各行业、各岗位从业者坚定职业理想,将个人理想的实现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同频共振;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多方宣传、学校教育等方式大力营造崇尚实业、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和制造业工人的偏见,提升制造业从业者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增强制造业从业者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提升职业能力素养。


构筑文化软实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重新审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再工业化”成为主要国家的发展共识。在全球疫情冲击和国际竞争加剧背景下,传统工业强国加速发展先进制造业并促使产业链供应链回迁本土。印度、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对我国制造业形成夹击之势。在此过程中,工业精神回归全球关注热点。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提出,“当我们发展美国制造业时,不仅增加了就业岗位和薪资,而且也强化了‘美国精神’”。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对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造成严重冲击的情况下,我国凭借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及讲信义、重情义的大国担当精神,成为应对冲击、巍然屹立的中流砥柱。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竞争优势的关键将取决于新时代中国工业精神的支撑。

新时代中国工业精神的凝练和弘扬,不仅需要良好的工业文化及政策的支撑,还需要全社会的认同。标杆行业、领航企业应当率先探索和实践,提炼新时代中国工业精神的精髓,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主流媒体、新媒体尤其是工业媒体都应该成为新时代中国工业精神的倡导者和传播者,营造相应的社会共识和文化氛围。

物质财富的积累、中华文化的弘扬、价值体系的塑造,使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更加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依托新时代中国工业精神的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来源:中国工业和信息化